中國古語說:
人若近賢良,譬如紙一張,
以紙包蘭麝,因香而得香;
人若近邪友,譬如一枝柳,
以柳貫魚鱉,因臭而得臭。
人如果接近賢德之人,就如一張白紙,用白紙包裹芝蘭麝香,就會因香而得香;
人假若接觸邪惡之友,就像一枝柳條,用柳條貫穿臭魚腐鱉,就會因臭而得臭。
這個典故或許是出自佛教經典,在《雜阿含經》中,就記載了許多這樣法義。現舉778經為例:佛陀說:從外在環境來說,沒有其他的什么事物,能導致你:沒生惡而能生起惡,已生起的惡又不斷的增長!——這唯有惡知識,惡朋友,惡伙伴,才會使你生起一切惡的心念和惡的行為。乃至生起八邪道!相反,從外在環境來說,也沒有其他的什么事物,能導致你:沒生起惡而不生,已生起惡而令滅——這唯有善知識,善朋友,善伙伴,才會讓你生起一切善的心念和行為!乃至八正道!此經強調,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重要。一個人從小到大,所接觸的人事物,都是耳濡目染,身感同受,逐漸被環境所同化,正如一張紙一樣,染上什么顏色,就變成了什么顏色了,人是沒有自我的。
在《法句譬喻經》中,記載了同樣的故事:
有一天,佛陀帶領七十三位剛剛出家的婆羅門回精舍。一路上的花紅柳綠,風景人情,對剛剛出家的婆羅門,俗心未泯,難免對世俗五欲生活有所眷戀。此時天逢下雨,佛陀帶領他們進入路邊房子中避雨,不巧房子漏雨,佛就借事說理,來警示這些道心還不堅定的婆羅門。佛說:蓋房子不嚴密,天下雨就會漏雨,不攝心正意的話,放逸、放從煩惱就會漏進心里來!房子蓋得嚴密,如同攝心正意,煩惱水就不會漏進心里來!婆羅門聽后,很受啟發,雖然自策勉勵,但內心還是有些懵懵懂懂的!待雨過天晴,山野村落一片清新景象!佛陀帶領婆羅門繼續前行。佛陀知道這些婆羅門的心里,還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!走了一段路程,來到一村子,到街里時,地上有一廢舊紙,佛停止腳步,要婆羅門撿起來,然后問:這是一張做什么用的紙呢?婆羅門似乎聞到了一股香氣,就毫不猶豫的回答:這是一張曾包過香的紙,雖然被扔掉了,但依然留有香氣!佛陀點點頭,繼續領大家往前走。又走一段路程,來到一個附近賣魚的地方,此時佛看到地上有一條繩索,就停下腳步,讓一位婆羅門撿起來,佛又問:這是做什么用的繩索呢?婆羅門撿起來的時候就聞到了一股腥氣,就不暇思索的說:這是一條曾栓過魚的繩索,現在還留有一股腥臭的氣味吶!佛接下來,就為婆羅門開示:一切事物本來開始都不是這樣,都是由于不同的因緣,導致了罪業和福業的區別!接近智慧賢明的人,清凈的道義就會隆盛;接近昏暗愚癡的人,就會帶來罪惡過患!譬如這紙張和繩索,包香則香,系魚則臭,二者本來都沒有香臭之別,都是由于逐漸的各自熏染,時間長了不知不覺就被染上了不同的類別!黑者自黑,白者自白了!
在孔子家語中,也記載了相同的語句:
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;
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',
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生活,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,時間長了,不知不覺就被薰陶成充滿香氣的道德品質了,自然而然在道德中!而不自以為有道德了!所以久而不聞其香。 同樣,和道德素質差的人生活在一起,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,時間久了,連自己都不知不覺變臭了,道德素質差也就不能自覺了,久而不聞其臭!這樣的道德意識,又使我想起了道德經上的一句話,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!……以及古代孟母三遷的典故,也都是出自這樣的道德意識!
由此可知古今中外,世間的道德意識都有相通的地方,而佛教的道德意識,是善,是深化的和廣化的善,也最徹底、最完美的了!
項目動態
聯絡方式:
- 總部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太公嶺村渭興路13號
- 電話:0769-85658611
- 傳真:0769-83356955
- 右郵編:2853592171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