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初一寒衣節,同思故人寄暖衣

寒衣節,每年農歷十月初一,又稱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節”、“冥陰節”,民眾稱為鬼頭日,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,相傳起源于周代。寒衣節流行于北方,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,紀念仙逝親人,謂之送寒衣。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、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“鬼節”。
天氣從九月開始逐漸要冷了,寒衣節也就標志著嚴冬的到來。人們在添衣御寒的同時,也將一些“冬衣”與一份思念,捎給遠去的親人。

寒衣節的由來
有關寒衣節的來歷,版本有多種,最早的是來源于周人的臘祭日,這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,而時間恰好在農歷十月一日。

朱元璋“授衣”傳說


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,為了顯示順應天時,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,行“授衣”之禮,并把剛收獲的赤豆、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。南京民諺說:“十月朝、穿棉襖,吃豆羹、御寒冷?!薄昂鹿潯庇纱硕鴣?。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,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、經商、求學的游子,以示牽掛和關懷。
此外,還有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、孟姜女千里送寒衣、商人促銷伎倆等等的傳說。

寒衣節其實是溫暖的。天南地北,萬別千差,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寄托人們對親人的思念,對美好生活的期望。擺一份清供,倒一杯淡酒,遙祭九天的明月,思念故去的親人。
天氣漸冷,記得給親人送去一份溫暖的問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