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傳統】東西方木鞋的碰撞
提起木鞋,你最先想到的是荷蘭木鞋,還是日本木鞋?東西方對于木鞋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傳承。
以前,貧窮的農民買不起鞋子,又不能赤腳在結冰的地上走,于是就把木頭雕空制成鞋底厚實、鞋頭上翹的船形鞋,鞋內填充稻草,可以御寒。這種鞋穿在腳上又舒服又暖和,于是木鞋就在荷蘭流行起來,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。許多荷蘭人,尤其是農民和漁民仍有穿木鞋的習慣。
木鞋能讓腳掌保持良好的外形,不受壓迫。人們穿木鞋行走時,為避免松脫,腳指須稍彎曲,并帶動腳背、小腿部肌肉運動,腳底又不斷接受按摩,所以青少年穿木鞋對發育頗有助益。
如今荷蘭男士大多魁偉,平均身高1.83米,女子往往頎長,平均身高1.7米,均居世界之首,也許這和他們的祖輩穿木鞋有關。
木鞋取材于荷蘭特有的一種堅硬且無花紋的楊樹。由于原料便宜,且到處都有,加工起來也不是很困難,所以荷蘭人幾乎都會制作木鞋,尤其是南部的居民。
木鞋雖是木頭制作,卻不是木匠的活兒,而是鞋匠的活兒,確切地說更像是雕刻匠的活兒。因為制作木鞋不像制作其他木器那樣,可以卯榫、粘接、釘釘、拼裝,一只木鞋是在一塊完整的木頭上鏤刻出來的。
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謝公屐。臺面鼻緒的材質自古多種多樣,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、棕櫚、稻草、竹皮、蔓草、皮革所制。彩色的鼻緒又稱為“花緒”。
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,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“齒”,目的是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。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,又稱木屐。江南以桐木為底,用蒲為鞋,麻穿其鼻。
除了兩齒木屐以外,漢人在軍隊里還采用了平底木屐,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。不僅僅軍人如此,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,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。
制作屐的材料,主要是木料,故有“木屐”之稱。所用木材有一定標準,以質地密致堅韌者為佳,常見者有桑屐,以桑木制成。
在云南的哈尼族聚居區,人們通常選用攀枝花木,刺通木,紅椿木等木質較軟和較輕的木材,按穿著者腳的大小,肥瘦將木材削制為小板凳的形狀。此鞋一般長24厘米,高5厘米左右。
▲潮汕木屐
圖文內容來源于網絡
項目動態
- 周年慶 | 攜手二十二載,鼎正因你而精彩!
- 2018年,暖心尾牙宴,精彩鼎正人!
- 制造業減稅令來了!家具行業或將上演“起舞2019”?
- 【放假通知】端午安康??!
- 實木家具中的“潛規則”!
- 白巖松:讀書,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
- 消費呈現5大發展新趨勢,強大的國內市場正在形成!
- 木材危機!俄羅斯18萬人簽名要求暫停對中國出口木材!
聯絡方式:
- 總部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太公嶺村渭興路13號
- 電話:0769-85658611
- 傳真:0769-83356955
- 右郵編:2853592171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