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續地自我完善,是優秀的正確打開方式!
很多時候看到別人的優秀,會心生羨慕,也會在短時間內激勵自己去努力,也達到這樣的水平,但是卻忘了,一個人的優秀,是長期的積累,持續的完善,而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社會在進步,競爭愈加激烈,一個人想要實現自我價值并走向成功必須不斷進行自我進化。
交流的時候,大家確信思想是極其重要的,也很認同一個人思想的高度決定這個人的高度。
坦白講,以往我也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,在過去也會花很多時間不斷地思考,不斷地企望可以通過思想的深化,貢獻自己的價值。
但是,當我不斷地深入實踐的時候,無數的事實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,那就是:
思想需要落實為行動,轉化為真實的結果,思想才真正有意義。
01、思想以行動為載體
改革開放初期,人們在思想上極其困頓:
一方面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上的累積,讓許多人無法分辨改革開放的對錯與否;
另一方面殘酷的現實讓國人明白,如果不改革開放中國就會陷入無法發展的地步,而脫離整個世界發展的軌跡。
正是在這樣思想極其混沌的情況下,鄧小平極清醒地提出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“清談誤國”“摸著石子過河”等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明確觀點,從行動上來推動改革開放。
正是這些清晰的指引,中國才獲得了改革開放的成功。
因此,思想固然重要,但是思想只有能夠轉化為實踐,指導實踐才會煥發出異樣的神采,而思想只有以行動作為載體的時候,思想的魅力才會展示。
理想固然重要,因為沒有理想,人生就沒有了前行的力量。
但是理想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,正是因為它可以指引每一步現實的努力,而每一步現實的努力才可以靠近理想,讓理想成為現實。
因此,面對現實才是我們首要做出的選擇。
02、現在是你的所有
過去和未來不是
“日事日畢,日清日高”,這是海爾的管理理念。
張瑞敏為海爾到底帶來了什么東西?
仔細研究海爾的文化,就會發現張瑞敏給海爾帶來了一個員工的習慣:
要求每一個員工每一件事情必須在當天做完,當他每一天都做完的時候,每一天就會進一步,所以叫日清日高,這就是海爾最值得驕傲的東西。
正是“當日事當日畢”的習慣,海爾成為效率最高的一個企業。
所以今天所做的事情一定要在今天結束,不要推到明天去,每一天的事情一定要在當天結束,這是第一個需要做到的。
第二個需要記住的是:現在才是你的所有,過去不是,將來也不是。
上課的時候我問過很多人三個詞,讓大家寫出自己的感受,這三個詞是“過去”“現在”“未來”。
大家給我的答案是:過去是美好的回憶,未來是光明的未來。對于現在,大家好像覺得現在就是現在,沒有什么可以描述的。
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,卻能夠折射出大家的基本情況,這樣的答案表明,大家對過去、未來都有認識和期許,但是往往忽略了現在。
如果強調過去,其實你是懶漢,因為你對于過去的東西耿耿于懷,對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念念不忘。
如果強調未來,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未來,其實你是懦弱,因為你不敢面對現在,把一切都推到不可知的未來,是在尋找借口,逃避現實。
唯有現在才是強者,真正能夠把握的其實只是現在。
所以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口號是:從我做起,從現在做起。
這就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東西,能夠把握現在,你就有了未來,每一代人都不需要與前人比較,因為你肯定是可以超過前一代人的,社會一定是在進步的。
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要不要超過我,你一定可以超過我。
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個前提,就是要把今天的事情全部做好,只有你做好每一個今天,你才會超越別人而擁有明天。
03、訓練OGSM-T工作方法
把握好現在就需要大家做成功的計劃,把每一天、每一個月、每一項工作、每一個年度,用成功的標準來做,不要得過且過,不要不求品質。
我非常在意品質這個概念,品質與品位有著內在的聯系,品位就是有品質的味道。
成功的計劃就是用品質作為原則,確定做事的時間和標準,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對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強調質量。
真正的成功就在于這個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質感的,都是有品質的,而這樣的人也才會有品位,才會有味道。
確定計劃需要從目標設定開始,當目標設定之后,就需要安排時間和檢驗的標準。
以往的觀察,讓我了解到,大家會忽略檢驗標準,也忘記時間的安排,更糟糕的是會總結不會計劃。
“總結”總結的是過去,“計劃”計劃的是未來,會寫總結而不會寫計劃的人,會變成只有“過去”卻沒有“未來”的人。
在企業日常管理中會有一個工作方法,稱為OGSM-T,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大家的日常學習和生活。
1.目的(objectives)
也就是需要確認你的方向是什么,你需要達成什么。
通常指長期的時間框架;通常指一個領域或最多兩個領域,并且對核心領域做質的描述;目的通常來自于自我創立、方向指引、使命定位。
2.目標(goals)
怎樣衡量達成目的過程中的進展?
對目的作量化指標;周期性(季度或月度)追蹤;盡量用圖表報告。
目標應該是明確的,可量化、可實現并且與目的一致。
制定目標應遵循SMART原則:
明確的(specific)、可衡量的(measurable)、切實可行的(achievable)、結果導向的(result-oriented)、有時間限制的(time-limited)。
3.策略(strategies)
策略是指怎樣達到目標。
“策略”通常包括所用工具、核心事務以及關鍵成功要素;
“目的”是決定與方向,“策略”是為達到“目的”及其“目標”所做的選擇;
“策略”不能太多,否則會失去重心,分散資源。通常限定在五個或更少。
4.衡量標準(measures)
你關心什么,就衡量什么;只有衡量你想得到的,你才有可能得到;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。
衡量標準應該是明確的,可量化、可實現并且與目的及其目標一致。
制定衡量標準也要遵循SMART原則。
5.行動方案(tactics)
指具體的活動或項目,完成這些活動將獲得競爭優勢。
步驟:寫下所有為達成目標必須做的事;
責任:每一個步驟由誰負責;
支持:期望什么樣及誰的幫助;
時間:每一個步驟開始及完成的時間框架,或者流程順序;
每月評估:追蹤進度,若有差距及時調整。
這是企業管理中最常用的工具,如果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采用,你一定會獲得收獲并受益終生。
04、為什么人的組織屬性更重要?
我擔心今天的年輕人想的比能做的高。
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,其實手始終比頭高。
現實生活中,人們說的比做的好,想的比做的好,夢比現實好。
我用這句話自勉,也把它轉給了我喜愛的學生們,也許是這樣,因此自己常常覺得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。
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存有這樣那樣的困惑,是因為沒有聯結理想和現實的橋梁,大家簡單地認為思想和行動之間是一個被動和主動的關系。
就如很多經理人認為戰略是老板的事情,他們沒有機會為公司的戰略做出選擇,但是這個理解是極其錯誤的。
戰略并不是思想而是行動,每一個經理人的行動都是戰略的選擇,也許戰略目標是企業家的事情,但是戰略本身一定是經理人的行動。
年輕人存有這些困惑,是因為大家認為個體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,這一點并沒有錯誤,但是當個體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時候,最重要的不是人的個體性,而是人的組織屬性。
在我講授“組織行為學”這門課程的時候,我會花很多時間來講解個體在組織中的作用和屬性,我會非常認真地、明確地告訴所有人:
組織是為實現個人生存目標和組織目標而存在的,組織存在的關鍵是個人對組織的服務,即對組織的目標有所貢獻的行為。
巴納德認為,“組織不過就是合作行為的集合”“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進行合作,即系統地協調彼此間的行為,在我看來就形成了一個組織”“世界上最簡單的組織是兩個人,甲和乙之間的商品交換”。
組織能否發揮效用,取決于組織本身能否帶動組織成員一致性的行為,大多數情況下,組織成員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行為選擇。
如何讓這些不同目的和行為的人集合在一起?其關鍵要素是什么?就是組織目標。
組織因目標而存在,同時也因實現目標而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。
05、人的優秀在于行動
因此,如果需要解決這些困惑,那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人的角色。
你作為個體可以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,可以是一個熱愛思考的人,也可以是一個不屈從于現實的人,但是當作為生存的選擇時,你只能夠承擔職業所必須承擔的角色。
而這個角色決定了他必須是一個充滿理想而又腳踏實地的人,必須是一個熱愛思考而又身體力行的人,必須是一個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人。
這樣的要求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太過苛刻,但是一旦成為職業人,你所承擔的責任要求你需要如此行事、如此思考。
我曾經很認真地講授一個專題課程:職業經理人的素養。
在課程里,經理人需要了解到,當處于職業角色的時候,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行動:
具有承諾的心態,對目標承諾,解決為什么做的問題;
對措施的承諾,解決如何做的問題;
對同事承諾,解決與誰做的問題。
做到對于環境的敏感;
愿意腳踏實地的工作;
關注于結果;
對于不確定問題的公開坦誠
選擇的標準,知道什么應該做,什么不應該做;
給工作賦予意義,以使成員愿意為之全力付出。
我很在意職業經理人的這七項素養,是想清楚地表達,作為一個人來說,其職業的要求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踐者。
如果不能夠有職業化的心態,不能夠面對問題解決問題,不能夠配合企業的要求,不能夠帶領員工共創業績的話,那么你的角色定位就會產生誤解,因此而產生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。
哲學有一句名句:人無異于一根蘆草,只是這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草。
這句話給了人類本質的評價并使得人類承擔了宇宙的責任,因為在這個星球上,人之所以能和其他物種區分開來,在于人有思想。
但是這僅僅是人與其他物種區別的本質,而對于人類自身來說,在這個世界里,人之所以有優秀與一般之不同,在于優秀者更有實現構想的能力,而不是更有思想,人之優秀正是源于他的行動。
大部分人也在強調自己比別人優越的各種條件,但是究其根本一定是:一個優秀的人能夠持續地完善自己的行為,以比別人更高的標準來行動。
我們需要放棄對自己的過度欣賞,需要打開心胸,接受現實,理想之所以能夠變成現實,是因為有連接理想和現實的行動。
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沒有距離,因為行動讓這個距離拉近。
林肯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,堅信美國是統一的國家,然而正是他的現實主義色彩,對于李將軍的現實主義態度,才使得南北戰爭取得勝利。
鄧小平也是理想主義者,而正是他基于中國的現實創造并設計了經濟特區的做法,使得理想得以實現。
不要用理想主義的口號來掩蓋自己對于現實的無能,理想永遠是理想,現實永遠是現實,理想不要遷就現實,只有真正面對現實的人,才有機會成就理想,這本身就是戰略的含義。
我常常在不同的場合,要求大家把手舉起來,我自己的一句座右銘是“手比頭高”。
你現在把手舉起來,你會非常清晰地知道:手是比頭高的。
人的高度不是思想決定的,人的高度是雙手決定的。
項目動態
- 周年慶 | 攜手二十二載,鼎正因你而精彩!
- 2018年,暖心尾牙宴,精彩鼎正人!
- 制造業減稅令來了!家具行業或將上演“起舞2019”?
- 【放假通知】端午安康??!
- 實木家具中的“潛規則”!
- 白巖松:讀書,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
- 消費呈現5大發展新趨勢,強大的國內市場正在形成!
- 木材危機!俄羅斯18萬人簽名要求暫停對中國出口木材!
聯絡方式:
- 總部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太公嶺村渭興路13號
- 電話:0769-85658611
- 傳真:0769-83356955
- 右郵編:2853592171@qq.com